发表日期:2019年12月18日
何军副院长带队参加第八届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

 

 2019年12月13日-14日,由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协办的第八届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召开。研讨会以“生态补偿与减贫协同作用”为主题,以欧洲跨境流域、长江流域、赤水河流域、新安江流域、京津冀地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柬埔寨保护区等为案例区,交流研讨碳汇扶贫、水权交易、生态补偿基金、生态产业、数字科技等多种市场手段在生态补偿中的创新与实践,以及协同推进生态补偿与景观恢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的举措。会议认为,建立和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既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统筹使用生态补偿资金,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对研究出台《生态补偿条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更好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我院何军副院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主任刘桂环研究员作了题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机遇、挑战与建议”的主旨报告,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研究员作了题为“生态综合补偿的中国探索”的主旨报告。来自有关部委、地方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近400名代表参加会议。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王心同副司长、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Amy Leung局长、我院何军副院长、四川省发改委邓长金副主任、成都市人民政府高建军副秘书长分别在开幕式致辞。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环境自然资源和农业处处长张庆丰作了题为“流域保护的自然资本投资: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主旨报告。

 王心同副司长向大会介绍了中国生态补偿的整体进展,他认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介绍了发改委正在开展的生态补偿条例制定、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探索以及生态补偿综合试点等方面工作。

 Amy Leung局长认为中国在生态补偿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她介绍了亚行在推动中国生态补偿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与中国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下一步将重点在自然资本投资方面探索一些经验和做法。

 何军副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提出,生态补偿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途径,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工作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还向大会介绍了我院在生态补偿方面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京津冀滦河、潮白河流域生态补偿工作进展情况。

 邓长金副主任、高建军副秘书长均认为此次研讨会是集中学习领会生态补偿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的极好机会,将充分运用本次研讨会的理论和成果,大力推进生态补偿各项工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四川经验和成都经验。

 张庆丰处长在主旨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亚行2030战略、亚行长江流域自然资本投资项目框架以及对黄河流域保护思考。他提到,自然资本投资是亚行2030战略的重要部分,自然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是自然恢复与修复和绿色产业转型,目前亚行已经在长江经济带建立了有效的自然资本投资项目,下一步将把项目范围扩展到黄河流域,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靳乐山作了题为“中国生态补偿20年和再出发”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生态补偿经过20年长足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生态补偿在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理顺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政策,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措施的关系;二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他指出,生态补偿应该围绕再定位、再配合、再立法等三个方面再出发。

 

 亚洲开发银行环境经济学家Micheal Bennett作了题为“生态修复融资机制:国际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借鉴”的报告。他重点介绍了国际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融资机制方面的最佳案例。他认为,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严格、公正的法律法规来创造吸引私人投资的环境,应加强指标制定和监测,并从为成果付费的市场机制、缓解银行、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等方面提出可吸引私人投资的途径。

 我院刘桂环研究员作了题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机遇、挑战与建议”的报告。她重点介绍了我国生态补偿的发展形势、新时期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下一步完善建议。她指出,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森林、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其他领域生态补偿也在不断完善。建议抓住历史机遇,着眼于长江流域整体性和协调性,建立“一纵+多横”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力度,以生态补偿资金池形式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共同体,以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建立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共同体,加快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

 法国水资源国际署流域管理和生态恢复高级专家Yannick Pochon作了题为“跨界河流管理:激励机制”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中法在水管理方面的合作项目和欧洲跨界流域管理的案例,他指出欧洲跨界流域大多通过建立政府、居民和用户组成的流域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其中协商机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作了题为“四川省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经验与展望”。他主要介绍了四川省自2011年以来的生态补偿实践历程,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展望。他指出,目前四川省建立了省内“一条流域一个横向生态补偿框架”模式,下一步将推动不同尺度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并开展川西高原生态补偿探索。

 

 中国水权交易所风险防控部副经理陈向东作了题为“中国水权交易的现状与展望”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我国水权交易发展历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展望。他提出,我国已经开展了区域、取水权和灌溉用水户等多种类型的水权交易,目前还存在水资源仍可以无偿取得、交易主体还未形成规模、水资源监控计量还比较薄弱、缺乏上位法支撑等问题,建议下一步进一步挖掘水权交易市场潜力,探索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等多种模式创新。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区长刘洋作了题为“多元化补偿机制促进绿色均衡发展”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承德市主要生态定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动绿色发展的建议。他指出,承德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将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政策机遇,在承德谋划建立生态补偿类的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并通过园区共建实现产业政策补偿。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柬埔寨代表处项目经理Sony Oum作了题为“环境服务付费:柬埔寨保护区的可持续融资”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柬埔寨环境服务付费的背景、现状和典型案例。目前柬埔寨主要在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等方面开展了环境服务付费,他认为,环境服务付费应采取自愿和强制措施,积极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谈判,吸引更多主体参与进来。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新民研究员作了题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补偿构想与展望”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川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川西北生态补偿的进展、不足、构想与展望。川西北地区在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流域、跨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开展了生态补偿探索,他认为,下一步川西北生态补偿应该重点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两山转化”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整体框架设计以及构建更综合、多元的补偿体系。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事业二部业务负责人孟兵站作了题为“中国碳汇扶贫实践:经验与挑战”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提出中国碳汇扶贫的经验主要是构建了完善的交易体系、碳市场与自愿市场并存发展和碳汇已经从陆地走向海洋,但目前还存在社会对碳汇交易认识存在误区、碳市场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待探索多元化的碳汇扶贫方式等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森林和景观恢复机制亚太地区协调员Mathilde Iweins作了题为“森林和景观恢复融资:生态系统服务配套激励”的报告。他指出,森林和景观恢复需要建立一种激励和奖励机制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通过政策驱动投资、市场投资和自愿投资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蚂蚁金服投资部企业发展总监寇维维作了题为“数字科技助力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探索”的报告。她主要介绍了数字科技应用在环保领域的意义、数字科技在环保领域应用的案例及未来展望。她展示了数字科技在大气污染防护、环境监测、交通出行、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森林防护、低碳办公、资源循环、蚂蚁森林、时间银行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在环保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充满了信心。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主任水资源专家范明远作了题为“绿色投资基金:亚行黄山新安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经验”的报告。他认为,黄山市目前还面临着城市点源污染、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绿色金融机制不完善、环境项目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他们研究设计了跨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绿色金融机制探索,通过设置绿色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的双资金池,建立了对农户的生态补偿机制,并有效支持绿色产业的中小民营企业。

 我院董战峰研究员作了题为“生态综合补偿的中国探索”的报告。他主要介绍了生态综合补偿的进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点举措。他认为,中国生态补偿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补偿主体范围较窄、多元补偿和市场化补偿不足、实施配套能力支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持续推进补偿资金综合使用试点、探索多类型、多元化和市场化补偿模式、夯实生态综合补偿实施的配套科技支撑等建议。

 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奇教授作了题为“欠发达地区流域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与生态补偿的思考:赤水河流域”的报告。他提到,欠发达地区对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投融资需求巨大但无力承担,区域之间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可以为上游地区的环境整治项目提供资金补充,但补偿标准较低。他认为,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产业发展项目有效整合,使前者的生态价值换变为经济价值的生态补偿2.0模式是未来生态补偿发展的创新方向。

 

 成都市发改委副巡视员祝小文作了题为“成都市生态补偿的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她主要介绍了成都在生态补偿方面的创新工作和工作展望。她提到,成都作为我国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资源富集区,先后在耕地、森林、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建立了生态补偿政策,重点探索了水资源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补偿、跨市域“飞地经济”、市场化补偿等多种创新模式。今后,成都将重点完善森林、耕地和流域等领域生态补偿,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