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3年10月16日
红树林生态碳资产调查与核算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3年10月11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指导,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协办的红树林生态碳资产调查与核算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范航清主任、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林光辉首席科学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研究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莫伟华首席专家等五位专家分别从红树林生态监测、碳汇核算、红树林保护、生态修复和利用等不同方面做了主旨报告。来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草原和气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何军副院长出席并致辞。何院长指出生态环境核算专业委员会是生态环境核算与政策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核算相关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红树林作为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长期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为我国生态系统碳汇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希望各位专家借助本次研讨会,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红树林生态监测、蓝碳增汇、生态修复等工作献策献计。

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和广西红树林生态重点实验室范航清主任聚焦于红树林滨海湿地可持续修复技术体系,介绍了地埋管道、生态海堤、虾塘生态农场三大生态创新工程实践和红树林基准价值理论探索研究,提出红树林保护是根本、修复是手段、合理利用是目的,为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生态学长聘教授及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林光辉首席科学家介绍了国内外红树林修复及蓝碳发展进展,阐述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优势、原则和方法,分析了物种多样性与红树林生碳储量和碳汇的关系,为本地种在生态修复和蓝碳增汇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分享了红树林碳储量及增量的监测和评估内容,重点阐述了红树林碳汇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设备、监测标准和评估方案,并就我国蓝碳交易方法研究进展和红树林生态养殖与蓝碳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见解。

编制蓝碳温室气体清单是将蓝碳纳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关键环节。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鹏研究员以红树林为例,从蓝碳政策体系的演替、红树林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意义、清单编制方法以及基于清单开展的一些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指出当前简化编制方法是推动蓝碳纳入清单管理的关键,我国亟需建立红树林国别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库。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莫伟华首席专家介绍了近年广西红树林地区气象监测及气象站点建设情况,分析了广西红树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未来气候情景,并介绍了气象监测在红树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重要进展。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科学家於方研究员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五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建设性,指出红树林碳汇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面临很多难点瓶颈,需要相关领域专家不断开拓思路,持续推动红树林碳资产监测和核算相关研究,为推进我国蓝碳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