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4年01月22日
企业发展如何融入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 2023, (09): 17-19.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  王志凯,赵云皓,李诗源

 

摘要:针对企业如何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建设,文章提出企业应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目标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管理能力等任务,统筹各领域资源,打好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科技“组合拳”。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2309-001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践行生态环境责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产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企业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和践行社会责任、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新征程下,企业积极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应正确处理五大关系、扎实推进五方面任务、统筹夯实五大保障。

1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1.1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生态环境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体系,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后劲,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1.2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坚持系统观念,根据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物质流、能量流特征,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覆盖水、气、土、声、渣全要素,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产品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等全链条,协同推进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3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中,要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促进企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以互利互惠合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4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企业不仅要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规范,还要从筑牢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底,践行社会责任,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角度,激发精心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1.5“双碳”目标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企业要坚定贯彻“双碳”战略,也要结合产业特征、企业发展阶段、碳中和技术发展趋势,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降碳路径,把握科学节奏和力度。

2要扎实推进5个方面的任务,全面落实美丽中国建设要求

2.1持续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随着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日益严格、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关注日益增强,企业的环境治理水平已成为其核心竞争能力之一,深度关联下游消费方式和品牌形象。企业要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体责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源头治污,聚焦生产服务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保持治理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统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2.2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服务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企业要从源头防治污染,优化原料投入,依法依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全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形成能源利用绿色、产业链低碳、污染排放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架构体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3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企业要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创新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的路径和机制,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积极回应市场关注的实质性议题,满足消费者对环保、绿色、生态、安全产品的需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2.4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节约优先、防范风险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的企业主体责任,在充分做好碳排放盘查、碳足迹核算,摸清自身碳排放底数的基础上,识别关键碳排放环节,结合产业特征、企业发展阶段及碳中和技术发展趋势,系统开展节能降碳潜力评估。要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统筹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低碳技术创新等举措,利用国内外自愿碳市场的信用机制降低市场和监管风险,增强企业的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2.5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建立健全企业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和应急制度,着力推动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监测、防范与管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通过主动管理积极应对“双碳”背景下的市场风险和资产敞口,压实生态环境责任,统筹物资、资金、人员保障,构建多层级、多部门联动应急体系,实现风险与应急管理常态化、精细化、长效化。

3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打好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科技“组合拳”,夯实5大保障

3.1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企业生态环境责任制清单,构建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实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设置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督促落实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低碳等工作。

3.2完善制度体系

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体系,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公司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能源资源管理、废弃物减量利用管理等制度体系,构建覆盖源头防治—过程控制—目标执行—效果监督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依据信息披露标准和评级评分规则按时披露企业ESG表现,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立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公众开放,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3.3创新环境管理

将资源环境要素作为战略资源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绿色投资效益,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探索生态环境资源权益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探索通过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3.4培育生态文化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ESG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广,倡导垃圾分类、绿色办公,组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增强员工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3.5加强科技支撑

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积极与科研院所、环保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绿色投资,创新开展联合培养、院士工作站等多元方式,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开展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探索,构建企业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决策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高效化。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