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03月11日
王金南: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3月10日
本刊记者:徐天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过去的五年里,这些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生态环境保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最大、工作推进成效最好、百姓和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五年。不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碳达峰任务艰巨。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持续发力。
源头治理要以降碳为“牛鼻子”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工作?
王金南:我认为,“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最大、工作推进成效最好、百姓和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五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都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比如人们非常关心的大气重污染天数,已明显减少。
另外,生态环境保护也在不断引导、优化、倒逼、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了19.5%,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累计达9.5亿千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排查,治理工业炉窑1.5万台。
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也更加完善。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更加深入地参与了全球环境治理。比如,我国提前完成了中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并提出要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新闻周刊:“十三五”时期还有哪些环境遗留问题,需要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力?
王金南:“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原因有几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尚未根本好转,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仍然较大;第二,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风险挑战;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第四,“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持续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处在高位,碳达峰任务艰巨;第五,生态环境领域治理现代化和全球环境治理能力亟须加强。
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仍然需要在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第一组关键词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组关键词是“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源头治理是要以降碳为“牛鼻子”,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则是指要以质量目标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修复。
第三组关键词是“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蓝天保卫战为例,首先要弄清污染的成分,寻找污染源,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除了细颗粒物治理之外,臭氧问题日益严重,接下来,我国还会着力于臭氧与细颗粒物的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中国新闻周刊:“十四五”在生态环保基本思路、治理方法等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王金南:在治理思路上,接下来要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把减污降碳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从“十三五”的末端治理转向“十四五”强化前端的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从源头减少污染,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治理重点上,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比如最近讨论非常多的“降碳”,是要以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为约束,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率先实现碳达峰。
在治理领域上,将从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常规污染物的治理,逐步拓展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环境风险防控等更广泛的领域,更加注重新污染物治理,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治理范围上,将从目前的以城市为重点尤其是地级以上城市,向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扩展延伸。
“十四五”时期,不应再投资高碳项目
中国新闻周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王金南:我认为,核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低碳甚至零碳为重要目标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协调统一。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谋划。我国碳排放总量高于美国和欧盟的总和,且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时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需要从顶层设计积极有为的碳减排路径,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手段,推动相关工作。
二是从地方和行业两手发力。国家层面要以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远景目标,争取今年上半年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提出不同区域分阶段达峰路线图,明确地方达峰责任主体、完成时间、工作任务,推动不同领域结合发展趋势和技术水平,实现梯次达峰,其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尽早达峰。
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力争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梯次达峰。尽快发布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时间,建议分别为“十四五”和“十五五”达峰。
四是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作用。建立不同类型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和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设,出台纳入环境保护税的碳税政策。还应发挥政府在碳达峰行动中的主体责任,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等范围。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因距离碳达峰还有九年,仍有一些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上马了高碳项目。“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与低碳发展应如何平衡?
王金南: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这对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对标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45亿吨的峰值、美国在2007年达到59亿吨左右的峰值,预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达到106亿吨左右,是欧盟的2.4倍,美国的1.8倍;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历经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
另一方面,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等设备的服役年限都在30年以上,如果在“十四五”期间投产,意味着一直到本世纪中叶,这些设备都将持续排放二氧化碳,造成高碳“锁定”效应,对我国达到碳中和愿景将造成阻碍;或者为了满足碳中和的要求,这些新建的设备在达到服役年限前就要关停淘汰,意味着极大的投资浪费,甚至会对金融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冲击。
因此,从碳中和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现在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抛弃依赖投资高碳项目刺激经济的模式,将投资转向支持低碳、绿色、有更大发展空间的项目,尽早在国际低碳技术的大潮中抢占身位、赢得先机,从而支持更长期、更健康的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你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制定《碳中和促进法》的议案。目前,我国还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立法的必要性在哪里?
王金南:近些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修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污染防控和生态保护方面,但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或者低碳发展领域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法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法制体系薄弱、立法层级低且碎片化,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实际工作需求,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通过立法,可以赋予碳排放峰值目标、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以法律地位,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及确权机制,保障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序推进,也为政府管理部门分解落实碳减排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考核提供法律依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