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03月03日
王金南:五年奋斗,天蓝了水绿了土净了
来源:民生周刊 2021-03-02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明显增多,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留住了更多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看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圆满超额完成,“正如黄润秋部长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所言,‘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改善效果之好、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
王金南领军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是国家环境规划和重大环境政策的主要研究制定单位。作为环境规划与管理专家,王金南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30多项国家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用7年左右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30多年的大气治理历程,全国大江大河‘好水’比例已经和主要发达国家相当,全球绿化面积增长有25%来自中国。”王金南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如期高质量完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
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超额完成
从“十一五”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的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坚持总量与质量并重,确定7项约束性指标,王金南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十三五”时期,我国突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建设首次统筹,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计划的路线图转变为施工图,强化分区分类指导,强化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坚持从发展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会议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出台实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再部署、再强化、再推进。”王金南说。
为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把生态环保作为新时期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治理举措,不断加大治理力度。
“最大的亮点是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王金南说,自2015年12月起实施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2018年以来,连续3年制作长江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披露484个问题并督促整改,成为落实生态环保责任的硬招实招。
蓝天碧水是最大的民生,如今,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土更净了,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超额完成。
曾经备受雾霾困扰的北京,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不足2015年的一半,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被联合国环境署确认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最佳实践。
至“十三五”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7%,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2%,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幅度超过既定目标,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区域的汾渭平原曾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017年,在王金南的建议下,这一区域被列为大气环境治理的主战场。
“汾渭平原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远超大气环境容量。”王金南说,从治理效果看,近几年,汾渭平原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燃煤锅炉淘汰、清洁取暖改造、扬尘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大气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为70.6%,比2017年上升9.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20%。“改善幅度好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大气环境质量仍比全国平均水平差,还需继续努力。”王金南提醒。
重点关注跨区域跨省级共性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特征与自然资源禀赋反差巨大,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和不平衡。
王金南说,“十三五”时期,特别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不同区域环境治理特征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出台治理举措,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污染较重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地区差异总体上呈缩小趋势。
过去几年,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其中,生态环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江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王金南说。
相较于长江,王金南认为,近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结构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不容乐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应把修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走出在建设物质、文化、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文明进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他说。
王金南透露,对于其他流域或区域性国家战略问题,有的地方出台了一些地方层面的战略规划,国家层面流域或区域战略正在研究当中,重点关注跨区域、跨省级的共性问题。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目前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已成为大气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将纳入重点区域管控,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在实际调研中,王金南发现,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仍然突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得先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缓解,生态环境质量相对领先,部分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存在路径依赖,承接了不少落后产能,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仍然较高。
生态环境仍是短板弱项
“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更加浓厚。
但同时,王金南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是在低水平上的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部分区域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他分析,环境治理存在深度不够和广度不足两大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很大空间。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他指出,“十四五”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转变的关键在于“深入”,需牢牢把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个总要求,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的位置,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优化调整和倒逼作用,从严从紧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其次,目前环境治理主要停留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常规污染物的治理,需将治理重点逐步拓展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等更广泛的领域,更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治理范围方面,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中心还是在城市,未来应推动环境治理向县级市、乡镇、农村地区扩展延伸。
王金南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着内外部压力叠加的巨大挑战。“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是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环境规划院及时开展了美丽中国战略研究,制定了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
“从对标对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看,生态环境仍是短板弱项,与美丽中国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王金南表示,在清醒看到差距的同时,也要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的信心和决心,正所谓“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已充分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总体要求,分阶段制定目标任务推进实施。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