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0年07月31日
重点流域规划编制务求搞清“四个在哪里”
来源:中国环境报
续衍雪 殷炳超 杨晶晶 赵越
坚持问题导向、搞清“四个在哪里”,是贯穿《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编制始终的重要方法论。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搞清楚问题、症结、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确保编制出的规划“管用、好用、解决问题”。
精准识别问题
用好问题清单工具。《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提出以群众身边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从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风险等4个方面列出了10个主要问题,为对照检查、识别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其中,水环境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黑臭水体、劣Ⅴ类或不达标水体等问题;水资源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或生态流量(水位)不足等问题;水生态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河湖生物完整性指数下降、河湖自净能力降低、湖库富营养化等问题;水环境风险方面,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底泥滩涂重金属污染风险、重要水体环境风险等问题。
充分利用案头资料。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各流域区域特点各异,应从各流域各区域的实际出发,做足案头功课,多方搜集问题线索。既要分析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超标指标、超标月份和水期以及污染空间分布,也要利用历史卫星遥感影像,识别河湖生态缓冲带恢复、湿地建设等情况,总结提炼“河河不同、地地有别”的问题清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研做好准备。
扎实开展现场调研。《“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国家层面成立了各个流域组,指导流域内相关省份和地市查找发现问题。省级、地市级工作人员作为查找问题的主力军,既要会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航测等高科技,也要下足徒步巡河、走访座谈等笨功夫。现场调研时,深入一线收集百姓最关心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意见和建议;走访座谈水利、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工信等部门,收集资料数据和实际需求。对于重点区域,力争实地踏勘每一条河、每一个乡镇、每一座污水处理厂、每一家重点涉水企业等,一切以事实为依据,防止先入为主,防止主观臆断。
深入分析症结
初步判断分析方向。针对10个主要问题,《技术大纲》提出了18个可能的成因,可为查找症结提供方向指引。水环境方面,可重点分析城镇生活、工业等点源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污水平及设施运行状况等;水资源方面,可重点分析区域用水结构、水资源配置、闸坝下泄流量、再生水管理等;水生态方面,可重点分析渔业捕捞、侵占敏感生态空间、水利设施阻隔等;水风险方面,可重点分析河湖底泥重金属累积风险、交通运输带来的突发环境风险、地质原因导致的原生性风险等。
详细诊断深层原因。水环境方面,要看县级以上水源地是否做到规范化建设以及“千吨万人”水源地是否做到“划、立、治”的基本要求,黑臭或不达标水体是否存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浓度异常、管网收水能力不足、管网错接混接破损等情况,工业企业及养殖场是否具备相应的污水处理能力、处理设施是否稳定运行,农业种植是否存在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否存在水土流失等情况。水资源方面,要看河流湖泊是否受上游闸坝、水库影响,是否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超载、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较低等情况。水生态方面,要看河湖岸线是否受到侵占,生物生境是否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是否受到威胁等。水环境风险方面,要看是否存在危险品运输,企事业单位应急响应机制是否健全等。
科学制定对策
充分掌握“对症之药”。可以说,搞清了问题及其症结在哪里,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接下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10个主要问题及与之对应的18个主要成因,《技术大纲》从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减排、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风险防控等5个方面列出了可用的任务措施,并相应地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达标水源地达标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防治、排污口整治、水资源优化调度、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风险预防等11个项目大类,以供制定对策时选用。
结合实际“对症下药”。针对某一问题及其症结,可用的对策可有多种。比如,针对生态流量不足,北方地区可以强化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南方地区可能依靠闸坝的科学调度就能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有限目标,规划任务措施和项目不求面面俱到,但务求实效。比如,一个地市污水处理率偏低,可能管网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就要区分哪些区域以补齐管网短板为主、哪些区域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为主,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此外,还要考虑任务措施的优化组合。同样是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到底是治理工业源、城镇生活源还是治理农业源、各自削减多少,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一切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确保对策好用、管用。
切实抓好落实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规划制定得再好,要达到效果还得靠落实。
一是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在基础资料收集、问题及症结分析、任务和项目设计等环节充分建立生态环境、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谁的孩子谁抱走”,把各项任务和项目落实到对象、细化到数量、分解到年度,为后续的规划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参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企事业单位治理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
总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搞清“四个在哪里”,《“十四五”规划》的任务、措施、项目才能做到好用管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接地气、入人心。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