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0年04月28日
王金南:编制好用管用解决问题的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
抓住未来,先抓规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96年在《水污染防治法》中确立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法律地位。从“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实施至今,已连续编制实施了5期重点流域规划。上世纪90年代很多地方水体已经“鱼虾绝代”,现如今大部分水体水质持续改善,重点流域规划为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碧水保卫战实施后,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成效。截至2019年年底,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达到或好于Ⅲ类水的水体比例比2015年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86.7%,其中36个重点城市消除96.2%,其他城市消除81.2%。
虽然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持续改善的势头,百姓开始享受水清岸绿的美景,但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仍任重道远。
水资源方面,汛期里,京津冀300多条河流中有200多条河流断流,占到2/3;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一些自然保护区内也有河流断流的情况。很多河湖过去水草茂盛、鱼虾满塘,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持续对河湖造成影响,拖网捕捞方式形成了一个个“水下荒漠”。据报道,在安徽宣城等地,由于栖息地不断被侵占,扬子鳄只能在满是绿藻的水塘“蜗居”。很多河湖虽然水变清了,但鱼虾却少了甚至没了。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提出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因此,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须久久为功。《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让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实在的幸福感。满足百姓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美好水生态环境的期待,将成为重大挑战。
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应秉持的原则和思路
2019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2020年4月率先启动了10个试点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进展积极有序。
坚持一个基调。《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将秉持“继承发扬、求实创新、落地可行”的总基调。“继承发扬”是要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十四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完善,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求实创新”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问题分析、成因研判、任务设计、项目筛选、政策制定等各个环节,针对实际问题,创新治理与保护措施。“落地可行”是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责任清晰、措施可行,实事求是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任务清楚、责任明晰,经过努力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回应百姓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期待。
关注两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见实效。水生态环境状况不断变化,产生问题的原因复杂多变,解决问题的办法既不能拍脑门,也不能“一刀切”。每个流域、每个省份、每个地市都要深入一线、走访干部群众,调查研究把脉问诊,识别辖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清单并排序,深入分析导致问题的症结。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按照问题、症结、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的工作要求,务求真正找到解决问题、接地气的实招。二是目标导向重统筹。要实现“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的目标,单靠传统的污染减排模式已不能满足水生态系统健康需求,不能照搬以往的工作模式和目标指标。按照“十四五”有限时间、有限目标、有限任务的原则,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全过程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以群众身边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生态流量匮乏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按照《技术大纲》“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要求,提出“十四五”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
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点工作
《技术大纲》明确了8个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识别突出流域特色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各流域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状况,从各流域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一河一策”,体现不同流域特色。从上中下游、重点支流、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等空间分布或其他角度,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提炼各流域特色问题清单。
二是确定合理可达的规划目标指标。《技术大纲》提出的“有河有水”是水资源问题,“有鱼有草”是水生态问题,“人水和谐”是水环境问题,这是《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设计的“三水”统筹目标指标体系。不是要求所有的河湖都要制定“三水”目标,重点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水体。国家对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必要性角度提出改善需求,全国不搞“一刀切”,总体上要求各流域、区域目标“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同时体现差异化的原则。原则上,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的流域、区域,目标改善幅度要求高;全国的国控断面按照“巩固一批、改善一批、恢复一批”思路稳步推进水质改善。对水资源和水生态指标,“十四五”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需要积极开展断流河流恢复“有水”、有水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湿地恢复和建设等工作,推进河湖重现土著鱼类或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逐步提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努力可达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目标。
各流域、各省份通过设计规划任务和项目等,分析目标的可达性。通过上下联动、多轮沟通,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三是设计好用管用的任务措施和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规划任务措施不求面面俱到,但务求实效,要落实到对象,细化到数量,分解到年度。统筹“三水”,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等任务。项目是规划任务措施的具体体现,任务措施和项目不能“两张皮”,要把任务措施变成一个个项目,符合中央项目储备库条件的积极纳入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
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值得关注的亮点
与之前的重点流域规划相比,《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体现亲民。这次规划首次提出常规科学专业指标与亲民指标相结合的目标指标体系。其中,亲民指标包括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等老百姓关注度较高的指标,以及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重现土著鱼类或水生植物的水体数量等通俗易懂、百姓获得感较强的指标,呼应百姓对美好水生态环境的向往。
生态环境部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我为‘十四五’水生态环境改善建言献策”“记忆中的河湖”等意见征集专栏和调查问卷,汇集民智。通过《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力争逐步满足百姓对河湖景观、休闲娱乐和游泳等环境需求,努力实现“人水和谐”。
二是更加突出地市落实“四个在哪里”责任。往期规划编制实施主要是国家与省份之间的互动联动,这次规划进一步强化地市级人民政府对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体责任,要求各地市理顺和明确问题、症结、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形成工作要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可行。
三是试点引领、带动全局。《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三水”统筹的新目标、新要求,目前已选取铜川、渭南、廊坊、湖州等10个试点城市在断流河流恢复有水、缓冲带修复、水生态完整性指数提升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为全国、流域规划、省级规划和其他地市规划的编制提供引领和示范。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