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研究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9-12-28
作者:万军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配合,形成中国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活力强、发展水平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好、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板块。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相通、山水相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推进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既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保障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长三角地区具备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良好基础,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良好、承载能力强、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经济重地,培育了世界级的城市群。2018年,长三角地区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创造了23.5%的经济总量,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地表水国控断面Ⅲ类水比例超过77%,浙江、上海基本消除了劣Ⅴ类,41个城市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启蒙发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开创了美丽中国典范,“八八工程”、“五水共治”、新安江生态补偿、太湖治理等深入实施,生态省市县集中建设,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有效机制和典型模式。可以说,长三角地区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地区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与宝贵经验。站在新历史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也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例如区域生态体系保护、船舶和机动车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置和循环利用、流域性的环境风险防范、河口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与挑战,既与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进程紧密相关,也与区域相互影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适应密切相连。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站在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坚持系统思维和协调共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共享共赢,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探索有益经验。
长三角区域内发展差异大,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消费不平衡,因此需要着眼于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共谋共建共保共享,发挥分工合作、协同共保一体化红利,实现生态环境的共保共赢。
一是坚持共同但有差别的原则,确立长三角共同努力但有所差异的目标。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大气治理的重点区域,“十四五”期间,应努力实现大气环境整体达标,并基本消除劣Ⅴ类断面。国家确立了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力争尽早达峰的目标,长三角区域作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应率先实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提前达峰,为国家实施碳排放达峰管理提供经验。

二是共同维护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布、以水为媒,长江、淮河、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三横一纵的区域生态廊道体系,浙西皖西山地和东海沿岸构成了东西两道生态屏障带。在区域大的生态格局下,应强化生态屏障、生态空间、生态廊道的共同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沿江、沿河、沿湖、沿海生态防护带体系,强化河湖湿地系统建设。
三是针对区域性和跨界问题,建立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治共保。例如,太湖水环境保护与区域水源供给、长江水环境保护、京杭大运河环境保护与运河公园建设、苏鲁皖豫地区空气污染的协同控制、机动车与船舶污染的协同管理、危险废物的合作处置等问题,都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架下,按照共谋共建共保共享的原则,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统筹行动的共治共保方案,从而实现“1+1>2”的一体化共赢局面。
区域一体化发展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坚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科技手段、信息技术等力量,形成协同共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首先,坚持机制和政策创新,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管的格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江苏、浙江已经探索统一编制规划、统一制定准入标准、统一开展监测监控、统一开展执法监督的管理创新,实现协同共管;新安江流域浙江和安徽两省也在探索共同编制新安江保护治理规划,开展生态补偿。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占到全国总量的55%,环境监管薄弱、污染问题突出,交通运输部门、海事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正在积极探索船舶环境的统一监管,为区域内船舶配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并加强对船舶控制区的有效管理。
其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及各方面力量参与区域环境保护治理。一方面,积极探索完善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总结新安江生态补偿、浙江生态省建设补偿、巢湖流域生态补偿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太湖流域、长江流域等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集中、市场经济活跃等优势条件,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固废处置、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市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养,形成强大的环保产业支撑。
最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技术手段是破解生态环境能力不足的主要路径。为此,应充分发挥区域内科研机构集中、数字经济发达等优势条件,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利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智慧应用的有利契机,开展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能工业、智能城市管理,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智慧智能监管。开展重大科技课题研发,提高科学化、精准化治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有效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产业支撑。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