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布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的行动纲领。据有关专家介绍,《规划》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规划》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存在问题、未来需求和发展条件,遵循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协同配置为纲领、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节约集约为主线的原则,合理安排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优化生态建设、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积极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保障区域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用地需求。
《规划》明确,在严格保护优质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空间格局优化统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土地利用任务。《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土地利用原则和利用导向。减量优化区需要通过建设用地“减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存量挖潜区不宜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适度发展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应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要求,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以稳定耕地保护面积、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统筹安排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协同发挥区域农用地功能为重点,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同时,强调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大力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将北京顺义东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施严格保护,推进构建“一带十三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格局。加快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更好发挥永久基本农田对防止城市蔓延的约束作用。推进地下水超采区耕地整治,强化污染耕地修复,加强地裂缝区耕地整治。
《规划》提出,全力支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从轨道交通、公路网、机场、交通综合枢纽、港口体系等几方面,切实保障交通一体化发展用地需求;通过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湿、推进重点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通过实施差别化用地计划和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准入负面清单等举措,支持产业升级转移。
《规划》还明确,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投放、优化结构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积极引导各类基础设施高效利用、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为保障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落实,《规划》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京津冀三省市推进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耕地占补平衡、生态退耕、产业发展等方面明确了有关政策措施。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