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山东威海召开
 
  2025年9月20—21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山东省威海市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共谋‘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路与方向”为主题,交流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学科发展与实践经验,研讨“十五五”形势、思路与展望,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意见建议。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绘美丽蓝图​
 
  开幕式环节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许其功主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刘海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山东省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孙守亮分别在开幕式环节致辞。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许其功主持开幕式
 
  夏祖义秘书长充分肯定了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环境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南针”和“路线图”,环境规划专委会应继续发挥智库优势,以科学规划引领绿色转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他提出,“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需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视频致辞
 
  刘海波处长指出,科技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他强调,“十五五”期间要聚焦减污降碳、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领域,加强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生态环境部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打通产学研业务链条,为生态环境规划实施提供科技保障。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科技处处长刘海波致辞
 
  侯翠荣厅长介绍了山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果。她表示,“十四五”期间,山东通过构建“1+3+N”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加快推进美丽山东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她提出,编制好“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意义重大,山东将以此次年会为契机,科学谋划好“十五五”重点工作,探索美丽山东建设新路径,聚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致辞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分享了威海全域进行精致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他提到,威海坚持生态优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全市PM2.5已连续四年稳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了6.3%,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他指出,生态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并欢迎与会专家为美丽威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致辞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孙守亮在致辞中回顾了我国五年环保规划的发展历程,指出“十五五”规划需紧扣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聚焦“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核心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覆盖全地域、全要素、全领域;二是突出标志性成果,推动多要素、多介质、多领域的协同治理和系统提升;三是突出激励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正向激励支撑作用;四是突出重大工程建设,建立起生态环境领域的工程实施体系。他呼吁与会专家群策群力,共同编制高质量规划,支撑构建美丽中国新格局。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孙守亮致辞
 
主题报告:聚焦前沿,共探思路方向
  特邀主题报告环节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万军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宏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毕军、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分别作主题报告。
  李宏伟教授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破解“九龙治水”难题,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和制度创新。她建议通过分区域差异化生态环境管控、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构建系统化生态文明制度框架等,为美丽中国提供制度保障。
  
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董珂副总规划师解读了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并分享了学习体会。他指出,城镇化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城市更新应注重绿色低碳与韧性建设,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董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学习体会
 
  牛犁副主任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趋势,包括经济增速放缓但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引擎;城镇化率突破70%,人口老龄化加速;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剧,需加强国际气候合作。他建议规划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科技创新应对不确定性。
 
牛犁(国家信息中心):“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毕军教授结合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执法、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潜力。他提出,AI技术可提升污染溯源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也面临数据质量、算法偏差等挑战。他建议构建“数据+模型”双驱动的智能监管体系,推动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
  
毕军(南京大学):AI赋能环境管理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万军副院长梳理分析了“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展望。他提出,“十五五”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应聚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分阶段推进美丽系列建设;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系统治理、底线思维、科技赋能、改革创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同时,强化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谋划实施,加大投入保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落到实处。
 
万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展望
 
​平行会场:共谋“十五五”思路方向
  21日,围绕“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分会场一:“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路
  聚焦“十五五”生态环境重点领域思路与路径,10位专家从能源体系、行业治理、科技创新等维度建言献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提出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方向,中国石油集团探讨石油行业绿色转型对策,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则聚焦重点流域、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领域思路方向。此外,报告还涵盖土壤、生物多样性、环境健康、生态环境科技、重大工程与金融项目库建设实践,为重点领域任务谋划与推进提供思路建议。
 
 
分会场二:美丽中国建设理论与实践​
  以“理论创新与区域落地”为核心,11个专题报告剖析美丽中国建设实施系统性行动框架、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意蕴与国际价值、美丽海湾建设成效评价方法与特色案例、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与标准等,山东省结合美丽省域、美丽河湖建设实践分享区域经验,内蒙古、浙江、广西、广州等地则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环境康养产业、投融资实践等角度展示差异化路径,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需兼顾生态产品价值与民生福祉,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分会场三: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
  立足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11项研究聚焦规划方法与前沿领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机构代表围绕流域系统氮磷污染治理、碳管理及零碳园区实践、危险废物智慧化管理、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城镇排水系统低碳治理方案等交流探讨,兴业银行代表还分享了绿色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实践。针对长三角湿地、京津冀大气污染等区域性难题,专家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型,为“十五五”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等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代表,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28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个城市的环境规划院所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及环保企业的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会议得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和威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5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