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4年06月17日
环境规划院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
‘双碳’战略下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发展分论坛”
2024年6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长沙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科教助力新质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我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致辞。我院副院长严刚作题为“减污降碳协同调控路径与展望”主旨报告。
环境规划院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分论坛一“‘双碳’战略下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发展分论坛”,由我院王金南院士,万军副院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院长,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罗岳平院长召集,于16日下午召开。分论坛围绕我国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体系、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环境管理转型等内容进行了8个专题报告交流。万军副院长、罗岳平院长共同主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刘高强教授分析总结了我国关于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的相关政策,聚焦“双碳”目标成为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命题,从提升森林质量、发展林业产业、紧抓科教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毕军教授分析了环境管理数智化转型对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和内涵,从数据治理、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政策环境等方面研究了数智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并以江苏省智能环境治理为案例,研究了AI赋能环境管理转型的具体思路。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伟京分析了“双碳”战略下江苏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经济发展的多重压力,并从推进源头治污本质治污、强化系统全面协调协同、提升系统治理和本质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实践路径。
罗岳平院长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双碳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从巩固绿色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建绿色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对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双碳行动进行了展望。
万军副院长介绍了《生态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总纲》制定的背景,从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并从做好技术导则宣传应用、逐步开展其他标准制定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技术导则的应用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徐琳瑜教授聚焦城市群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分析了我国双碳目标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总结了有关城市群碳减排的研究与热点,并从电力和交通两大典型行业入手,研究了城市群碳减排具体策略。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江霞教授介绍了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背景情况与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从高校院系设置、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等方面研究了行动计划的推进情况,并结合行动计划远期目标对环境学科的新使命进行了展望。
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张俊丰教授分析了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思想引领推进高质量协同减污降碳政策引导的必要性,并从推进“环保产业”到“产业环保”政策引导、弘扬全生命周期产品价值策略、构建大协同驱动的无废低碳模式、构建生态工业经济引导政策体系、完善行业政策进化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强化落实系统性思维和方法的建议。
此次分论坛探讨了双碳战略下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与会专家从林业固碳、行业碳减排、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环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思想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观点和建议,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双碳”战略下生态环境规划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实践、决策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环境规划院将与相关研究机构和同仁继续加强研究探讨,依托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工具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