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研究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7日
《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2025年10月16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中国传统能源地区低碳转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此项研究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美国环保协会和气候工作基金会四家机构共同牵头,汇聚了来自十余家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报告的撰写与评审工作。为增强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国际参照,项目团队多次开展实地调研,并赴波兰、德国、西班牙等传统能源转型地区进行考察,系统借鉴其在煤炭退出、产业替代与就业安置方面的实践经验。
报告聚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战略,深入研究了包含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省区在内的“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路径。该区域是中国传统能源开发与供应的核心地带,长期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任务,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2024年,煤炭三角区煤炭产量达34.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3%、全球的37%,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9.6%、全球的6.4%。作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关键意义。
报告指出,煤炭三角区长期依赖煤炭资源推动经济发展,面临显著的煤基产业“锁定”风险与转型挑战。目前,煤基产业在该区域工业GDP中占比约20.3%,以煤炭开采、煤电和煤化工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加深了路径依赖,制约了产业多元化发展能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该地区需依托现有煤基产业发展基础与丰富绿色电力资源,系统规划深度脱碳与替代产业发展路径。若加快布局地区绿色低碳产业,该区域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在全国碳中和目标约束下,该地区2060年预计仍存在0.15-2.75亿吨剩余碳排放,需依靠生态碳汇与负碳技术予以抵消。
报告进一步指出,煤炭三角区的转型进程同时面临着资金支持不足与就业结构性失衡的挑战。在资金层面,2025至2030年间,该地区预计需要约1.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500亿美元)的转型资金支持。尽管各省已初步构建转型金融体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资金供需错配、政策协同性不足以及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在就业方面,研究预测,到2060年,该地区因煤基产业转型将净减少约340万个工作岗位。虽然同期煤炭三角区绿色能源相关的就业岗位有望从目前的33万人增长至140万人,但仍难以完全弥补传统产业岗位流失所带来的就业缺口,区域劳动力市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面临持续的结构性压力。
为保障煤炭三角区低碳转型的顺利推进,本报告提出以下系统性政策建议:(1)在国家层面制定煤炭三角地区能源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设立煤炭三角区绿色低碳转型目标。(2)创新煤炭三角区区域内和区域间协同机制,推动煤炭三角区协同绿色低碳转型。(3)依托区域绿色资源优势,打造为区域绿色产业新增长极,引领煤炭三角区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4)完善煤炭三角区多元化资金方案,为煤炭三角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保障。(5)建立资源型区域低碳转型的国际交流平台,构建包容性公正转型治理框架,为煤炭三角区提供经验交流并探索区域转型实践经验。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综合信息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