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研究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30日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全文正式发布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部门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亦是中国能源消耗和 CO2 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工业部门在生产工艺与排放结构上的高度复杂性,使其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球碳中和实现路径上的难减排领域往往都在工业部门等。为此,由能源基金会资助支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发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牵头联合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煤化工、数字化等重点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撰写了《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日前,该报告全文正式发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报告全文。
报告聚焦中国工业碳中和战略需求,基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中长期排放综合评估模型(CAEP-CP 3.0),系统构建了中国主要工业行业和减排环节的技术图谱,从减排路径、技术演进及成本曲线等方面描绘了中国工业碳中和技术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为工业低碳转型战略规划、重大工程部署和政策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
图 发布会与会专家合影
报告指出,工业部门作为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蕴含着巨大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机遇。在产品产量需求侧调控、工业碳中和技术革新和清洁电力替代三轮驱动下,2060年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有望降至4.5亿吨,较2025年下降95%左右。其中,氢能替代、电气化耦合清洁电力替代、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CCUS四类通用性技术构成工业脱碳的核心支柱,合计贡献工业技术减排潜力的近80%。预计2025-2060年中国工业领域碳中和技术累计投资额将达到42万亿元左右。
报告提出了中国工业领域碳中和技术发展“三阶段”路径:(1)低碳流程技术大规模应用期(2025-2035年):需求侧结构调整和短流程技术(如废钢-电炉、再生铝)替代传统高碳路径,推动工业领域碳排放率先整体达峰,为电力、交通等部门的低碳转型和终端需求增长释放排放空间。能效提升和短流程技术发展是该阶段的核心减排手段,将贡献约 55% 的工业碳中和技术减排量。(2)工艺颠覆性技术爆发应用期(2036-2050年):该阶段是打破高碳路径依赖、推动工业体系深度重构的关键期。氢能技术、电气化耦合清洁电力替代以及 CCUS 等技术规模化部署,持续扩大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覆盖。(3)碳移除托底技术深度应用期(2051-2060年):电力、交通、建筑等部门已经基本实现净零排放,为工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争取时间。工业部门将依托 CCUS 等技术对难减排环节进行兜底,稳步推进全行业深度碳中和。
为加速中国工业碳中和技术部署,确保关键技术在重要窗口期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报告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快规划部署一揽子战略性强、示范效果好、具有带动放大效应的重大工程,持续强化碳市场和碳金融对工业碳中和技术的激励作用,设立科技专项加快碳中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与示范推广,构建有利于碳中和技术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等。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