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2年11月15日
面向碳中和的工业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2022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五期碳中和技术论坛。论坛以“面向碳中和的工业技术”为主题,通过线上方式举行,通过搭建产学交流平台,探讨国内外前沿技术,聚焦科学问题,就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展开讨论。4位院士、50多位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代表参加本期论坛,线上参会人员1.2万人。论坛由环境规划院严刚副院长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做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成本与技术展望》的主旨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从历史累积、人均排放、GDP损失等多个维度解析了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碳排放差异;基于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主要研究机构相关结论的深入总结和分析,预测了风光发电、氢能应用等多个领域的投资,测算了我国碳排放重点行业碳锁定效应和资产搁浅成本,并针对工业、能源、交通、碳移除等重点领域,预测碳中和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董事长孙丽丽做题为《多能耦合的短流程再造技术助力石化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石化行业的生产、产品、能效、碳排放水平,总结了我国石化行业降碳面临的挑战、“减油增化”与降碳目标的现实困境,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多能互补的短流程再造技术,识别了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六大重大工程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李阳做题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现状和展望》的主旨报告。报告全面概括了当前国内外CCUS的最新技术进展,包括二氧化碳捕集、驱油、资源化利用多项内容,系统介绍了国内CCUS主要工程实施情况,包括已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碳中和背景下的CCUS的应用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
北京科技大学张建良教授做题为《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展望》的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与碳中和路径相关研究结论,重点分析了高炉炼铁减碳技术创新与非高炉炼铁的相关技术探索,对钢铁行业碳中和路径上的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浅出地总结了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与相关思考。
中国水泥协会孔祥忠执行会长做题为《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展望》的报告。报告基于水泥行业排放和技术现状,对水泥行业碳中和路径进行了预测,从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清洁电力等多个方面对水泥行业碳中和技术进行了展望,并介绍了国内相关技术试点工作,对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魏然总工做题为《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阐释了数字赋能对工业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系统地从各个行业、领域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减碳路径中的应用,展望了未来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碳中和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并总结提炼了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论坛围绕着工业领域碳中和目标和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各位院士专家的报告兼具深度和广度,报告内容覆盖钢铁、水泥、化工多个行业,以及碳中和投资成本、碳捕集利用、数字赋能等多个领域和角度,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部署要求,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对工业部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看到,工业碳中和面临的挑战颇为艰巨,许多技术存在关键性制约瓶颈,碳中和技术研发应用任重道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
围绕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主题,我院先后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工程院的领导下,联合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煤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单位,深入研究主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为“1+N”政策体系中关于行业碳达峰的相关文件制定提供了基础。下一步我院将持续加大投入,与兄弟单位充分协作,共同梳理我国工业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识别风险挑战、聚焦关键问题,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