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30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2021年年会
在深圳成功召开
2021年9月26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分会)2021年第一次年会暨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碳达峰学术讨论会在深圳顺利召开。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办,来自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近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雷宇主任总结了分会过去一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开展的相关工作,并重点介绍了环境规划院碳中和中心作为分会秘书处,最近一年在联合领域内各界专家推动CAEP-CP1.2等模型研发、开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推动数据积累和共享、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最后提出分会下一步继续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问题组织学术交流、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构想。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李琦研究员指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能实现化石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中国CCUS环境适宜性优良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而中国大型排放源主要分布在东部,环境适宜区域与重点CO2排放地空间不匹配,考虑空间运输成本,东部一些适宜区域虽然面积不大,但更加靠近大型排放源的区域,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并考虑海底封存。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蔡盛佳高级工程师介绍了3060目标对钢铁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钢铁行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思考。钢铁行业降碳措施包括推动绿色发展布局,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鼓励短流程电炉钢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如氢能冶炼、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等;推动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包括碳交易、相关标准、能力建设、绿色金融等支撑体系。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节能与低碳发展处翁慧工程师分享了石化化工行业发展现状、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面临的若干挑战、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路径。石化和化工全行业碳排放预计在“十五五”后期达峰,其中油气开采行业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化工行业碳排放已于“十三五”期间达峰。实现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节能、提效是重要抓手,同时布局新材料产业,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加强碳排放管理员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碳排放管理能力。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伍鹏程助理研究员通过建立城市尺度的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统一核算体系与协同减排评估方法,分析了广州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协同双达的技术路径,揭示了广州能源和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广州实现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探索有效的路径,为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也为粤港澳地区、我国其他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减污降碳提供借鉴。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曹丽斌助理研究员介绍了烟台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政策措施对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影响,以2018年为基准年,基于1km×1km空间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网格,分析能源、产业结构、交通、用地等不同措施,构建情景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变化,基于CMAQ空气质量模型预测污染物浓度变化,并判断不同情景是否能够实现碳达峰,有针对性的提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措施。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形势分析中心吴琼助理研究员分析了大型企业在碳达峰目标下面临的若干挑战,以及大型企业实现碳达峰路径。报告指出企业碳达峰是国家碳达峰的先决条件,企业实现碳达峰的技术路径在于核心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碳减排。短期内需要实施结构、管理、技术三大减排,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实施保障机制。长期则是依赖零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阳光所生态环境事业部卢清彬指出ESG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被视为评估企业中长期经营的稳定指标。ESG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纳入投资流程和决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双碳目标下,我国企业推行ESG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ESG相关信息披露呈上升趋势,大约有27%的公司发布了相关报告,其中沪深300上市公司中有259家进行了相关信息披露,披露比例达到8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