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4年07月29日
环境规划院专家团队撰写的《生态工程: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团队王夏晖、王波、牟雪洁、张丽荣、迟妍妍、许开鹏、刘桂环等专家共同撰写完成的《生态工程:理论与实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重大生态威胁,生态系统退化正在显著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自然资源, 甚至危及一些区域人类的生存。同时, 洪涝灾害、土地荒漠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退化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尚不和谐, 只有更好地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才能促进全球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 联合国先后启动了可持续发展十年、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系列行动, 一些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 促进全球生态系统恢复和应对人类社会风险挑战。中国长期致力于生态保护修复事业, 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 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全球共同努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 未来一段时期是通过生态恢复改善人类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
生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中国始于先秦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等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工程理念, 桑基鱼塘、多水塘系统、梯田耕作等诸多朴素自发的生态工程实践活动已有悠久历史, 是中国生态工程起源及发展的代表和典范。20世纪60 年代, 基于全球生态危机和工业化“末端治理”困境的深刻反思, 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工程科学。自生态工程概念提出60 多年来, 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得到不断完善, 研究对象从自然要素逐步转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研究尺度从局地尺度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转向大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塑, 研究目标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转向人类生态福祉提升和社会挑战综合应对, 研究方法从野外台站样地观测转向基于多源大数据信息的高精度模拟和预测。这些研究新动向, 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生态工程科学已经随着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和现代技术进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聚焦“基于自然”理念、“整体系统”观念、“拟自然”技术、“生态友好”材料、“绿色低碳”装备等, 深入开展了生态工程理论、技术和实践研究。在国际上,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被逐步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韧性提升等领域。在国内, 生态工程近年来多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 侧重于生态工程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区划格局、技术标准、理论认知等领域。但由于生态工程具有明显的尺度空间嵌套、生态要素叠加、系统属性融合等特性, 在具体实践中往往面临生态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设计不足的问题。本书在回顾国际和国内生态工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辨析了生态工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系统阐述了生态工程演进过程和最新研究及应用动态, 并结合最新实践进展, 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全书共12 章。第1 章, 阐述生态工程起源、定义、分类及生态工程发展现状。第2 章, 提出生态工程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 以及生态工程相关模拟方法和模型构建思路。第3 章, 介绍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第4 章至第9 章, 分别介绍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城乡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海岸与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等的原理、技术及工程案例。第10 章, 阐述生态工程全过程管理体系, 涵盖了运维方案设计、运行监督、信息管理等。第11 章, 从新时期生态工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角, 介绍了区域生态示范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及应用进展。第12 章, 着眼于未来生态工程发展趋势, 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工程范式”(Nature-Based Ecological Engineering,NBEE),同时对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生态工程科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相关内容可供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环境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以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