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0年07月28日
新闻媒体机构建言献策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
2020年7月27日,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记协、中国环境报社、宣传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承办召开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媒体建言视频会。来自全国环境新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第一财经、中国环境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企业报、消费日报、南方周末、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改革报等17家媒体机构代表共同参与了视频研讨。生态环境部综合司规划区划处贾金虎处长、环境规划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组主要技术人员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片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2020年7月2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开幕式上致辞。王金南院长首先从基本架构、主要职责、合作交流等方面介绍了我院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考核等内容一直是社会媒体比较关注的话题。王金南院长表示,新闻媒体是向公众传递生态环境信息、传播生态环境文化、培育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公众对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呼吁和心声,希望各媒体代表畅所欲言,聚焦问题,提出对“十四五”时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宣传的相关建议。
中国环境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李瑞农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当前环境质量改善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解决整体环境质量改善成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并且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些结构性的因素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一是要增强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二是要增强污染防治的协同性,包括增强不同行业间污染防治协同,以及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协同;三是要增强生活和生产的关联性,通过绿色生活的践行和绿色消费的引导,推动生产体系的绿色化。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新媒体建设运用能力大幅提升,舆论引导工作有力有效,社会宣传活动不断创新,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全面评估“十三五”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基础上,谋划好“十四五”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期望与会媒体代表就生态环境宣传提供真知灼见,为研究编制《“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五年行动计划》提供支持。

图片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2020年7月27日)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秦昌波副研究员主持,与会媒体代表重点围绕“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生态保护目标指标、环境治理与社会行动、环境法治、体制机制、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聚焦“十四五”时期推动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全国环境新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环保局原新闻发言人杜少中认为“十四五”规划应突出强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战略上应对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解决中国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日报记者侯黎强建议从政府和消费者两个层面把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真正融入到“十四五”规划当中;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副主任曹红艳认为“十四五”期间应加快确立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在内的绿色发展框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李彪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在绿色消费引导上发力,持续完善绿色消费市场。
针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国新闻周刊首任总编辑田惠明建议制定规划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合国情、切合民意;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孙秀艳建议,环境规划与环境质量具有关联性,规划实施中发生的问题应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科技日报记者李禾建议规划发布后,建议进行相关约束性指标等内容的解读;中国青年报全媒体协调中心副主任、北京站站长刘世昕表示此次疫情凸显出环境与健康的问题,建议将环境与健康纳入规划研究范畴。中国环境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刘蔚建议完善信访机制,保障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围绕环保产业等领域,中国经济导报投融资周刊副主编潘晓娟表示环保企业应抓住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机遇,开展技术创新;中国企业报节能环保、新能源事业部主任樊林建议在规划编制中要对环保产业资金及重大项目予以考虑;消费日报记者张丽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圈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方向性的、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中国改革报编委、总编室副主任薛秀泓建议规划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增强科技攻关,为环保的决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在如何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生态环境文化,凝聚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方面,中国新闻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认为新闻媒体要做好绿色传播,善于挖掘一些生动案例,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第一财经高级记者章轲建议应把握好环境新闻报道的角度、尺度和力度,更加关注“十四五”时期环境保护的短板地区、环保发展矛盾冲突激烈的地区。
围绕生态环境立法执法等问题,法制日报高级记者郄建荣建议推动与百姓权益关系密切的法律制定修订;南方周末记者刘佳建议应完善生态环境执法装备等能力建设,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提供必要保障。
中国环境记协主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谢国明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系统谋划“十四五”规划,研判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趋势,系统总结“十三五”规划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谢国明主席建议“十四五”规划中应充分体现硬指标、硬手段,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好结合起来,强化绿色生活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推动作用,规划初稿完成后,建议面向公众征求社会意见。
王金南院长进行了会议总结,感谢各位媒体代表的宝贵建议以及中国环境记协、中国环境报社、宣传教育中心对这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王金南院长指出,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进一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制定要接地气,尤其是百姓关心的水、气、土等领域的目标指标要与公众感觉联合起来。二是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媒体与公众监督,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希望新闻媒体在后续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继续群策群力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提供建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