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2年02月15日
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设置了13章48节,主要阐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十四五”期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实施保障等。
(一)关于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辽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关于目标指标。
突出重点,落实辽宁省规划纲要精神,共设置22项指标,涵盖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大类,其中约束性指标共13向: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不高于34微克每立方米;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3%;重污染天数比率不高于0.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8.7%;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保持在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到达35%;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7.96、3.27、8.92、0.11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积降低15%;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2.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三)关于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紧紧围绕“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服务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面向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控制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倡导低碳生活,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三是以冬季采暖期、夏季臭氧污染高发期为重点管控期,继续加强PM2.5污染防治,补齐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协同控制PM2.5与臭氧污染。大力推进VOCs和NOx减排,带动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
四是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保好水”“治差水”,推进河流水系连通,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努力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五是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养护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提升亲海空间品质,提升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六是坚持源头预防、分类管理、分区施策,严格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风险防控、保护修复,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七是坚持保护优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为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八是坚持源头防控和系统管理,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尾矿和高风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核与辐射污染防治,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九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十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发展,以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形成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风尚。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