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首页栏目 > 十四五环保规划
发表日期:2022年01月28日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以下简称水源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和水源区各省(市),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范围涉及河南、湖北、陕西3省10市、46县(市、区)和重庆市城口县、四川省万源市、甘肃省两当县的部分乡镇。
  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十三五”以来,三省就始终把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推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整体合力,取得明显成效。
  “十四五”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规划》作为指导水源区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各省进一步做好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工作,不断提高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本底,作出指导部署。
  战略地位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源区生态保护和水质改善,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批准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对水源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水土保持等作出了统筹部署,提出了重点建设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源区保护和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目标明确,分区管控针对性强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供水要求,水源区富营养化演变进程得到控制,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满足调水长期安全运行要求,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不同区域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影响,《规划》将水源区划分为水源地安全保障区、水质影响控制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三类地区,实施分区分类管控,推动建立流域空间管控体系,衔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规范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建设等经济活动。
  《规划》强调要强化流域精细化管理。在总体分区基础上,以7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为节点,按照流域自然水系特征,打破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以乡镇为边界,进一步细分划定69个控制单元。以断面—单元串联各级政府河长、湖长保护治理责任。对各优先控制单元明确个性化管控目标,确定单元内水质巩固、总氮控制、水土保持、风险防范等不同任务。对水质巩固类优先控制单元,制定“一区一策”水体达标方案,倒逼治理有力有效开展;对总氮控制类优先控制单元,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严控城镇生活污染物进入水体,并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污染物溯源治理;对水土流失治理类优先控制单元,以小流域为载体,综合采取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坡改梯、稳定坡面水系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对风险防范类优先控制单元,重点加强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储运等风险源管控,加强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
  “到2025年,水源区95%以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处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清单,重点推进优先控制单元、临河村庄黑臭水体整治,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在主要入库河流鼓励开展污染通量监测试点,厘清各行政辖区面源污染贡献和治理责任。”《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水污染系统治理,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农业面源、工矿、城乡生活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全域系统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打造洁净库区,建设清洁流域。
  紧扣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目标任务,《规划》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充分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实施,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山美水美、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源区生态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对17个水土流失治理类优先控制单元实施高标准治理,推进林草植被建设、坡面及沟道防御设施建设,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75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55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面积820平方公里,其中,陕西省治理面积2295平方公里、湖北省治理面积740平方公里、河南省治理面积280平方公里、四川省和甘肃省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
  此外,《规划》强调要强化水资源保护,大力推进工农业和生活领域节水,减少对河湖水等天然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水平。推动水源区高质量发展,锻造绿色低碳发展长板,不断丰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中国环境)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