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2年12月05日
环境规划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成功举办水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
 
  为推动构建“三水统筹”新格局,探讨我国水生态保护基础与形势,环境规划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院长江中心”)于2022年11月30日组织召开水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6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我院水所、政策所、生态所,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共180余人参加研讨。会议由院长江中心副主任孙宏亮正高级工程师主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徐力刚研究员作了题为《鄱阳湖生态—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报告以鄱阳湖为例,介绍了极端气候演变规律与集合预报技术,得出全流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贡献,预测了未来鄱阳湖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变化趋势,构建了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湖泊生态-水安全综合预警平台,为鄱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艳民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长江流域鱼类物种组成变化及监测》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长江鱼类组成及现行监测制度,指出长江是我国鱼类物种最为丰富的流域,但受污染、工程、梗阻、航运、滥捕等影响,长江鱼类物种数大幅减少、渔业资源量下降。实行“十年禁渔”,可有效提升长江鱼类种群数量和质量,扭转野生鱼类资源衰退现状。
  生态环境部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黄杰博士作了题为《长江江豚种群现状与保护》的报告。报告认为各种人类活动引起了自然栖息地破坏和萎缩,是造成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提出继续完善政策制度和法律保障、引导民间保护力量参与、强化对非法捕捞监管、应对气候变化对江豚影响等相关建议。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晨正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遥感技术在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回顾了遥感监测的特点及历史沿革,总结了遥感监测在河流干涸断流、湖泊演化、蓝藻水华、水体连通、水生植被、湿地保护、生态缓冲带、黑臭水体等方面的应用。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王文林研究员作了题为《典型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复合生态系统问题识别与保护修复实践》的报告。报告全面介绍了在呼伦湖流域开展的气、草、冰、土、泥、生物等全要素中尺度调查以及精准识别污染物来源等研究的进展,提出恢复植被、招引食鼠猛禽、建设生态缓冲带、控制杀虫(蜣螂)药使用、实施水力调控、治理水土流失、引入土著鱼类、修复鱼类生境等多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曌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水生态监测技术要求—水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水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实施要点、内外部质量监督等要求,提出应以规范性、系统性、可行性、适用性为原则,强化对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仪器设备、试剂保存、实验室环境、生物鉴定、信息管理等全过程管理,有效保证整个水生态监测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进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