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2019年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质量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等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生态环境部综合司、水生态环境司、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青海省生态环境厅、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人民日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沿黄九省(区)生态环境科研机构代表、专家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督查专员夏光在致辞中指出,在推进黄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正确认识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从调查摸底、政策制定、工作落实、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统筹推进,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为国家黄河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持。并在大会报告环节作了题为“推进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黄河下游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衰减与用水刚性增长矛盾突出、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不达标、河口湿地面积消减功能下降、国土空间规划不统一、经济发展下行与脱贫攻坚压力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建议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应主要从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防洪减淤、加强国土空间开发和文化保护、推进产业转型省级和脱贫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建议国家层面给予一定的制度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地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作了题为“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夯实黄河流域绿色发展基石”的主旨报告。他提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是最基本的保护性措施,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生态功能失衡、局部环境污染严重、流域结构性布局性风险高、流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四大挑战。建议从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改革的认识、整合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基础、融合国土空间与生态环境管控技术方法、夯实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加强城镇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农业空间生态安全管控制度、搭建生态环境空间监测评价平台、建立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制度体系等八个方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从防洪减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四个方面提出2025年和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从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新黄河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建议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张志强教授作了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报告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包括径流林业、坡面工程等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深入探讨了生态恢复对流域水沙的多尺度影响、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与流域水资源供给、中游大规模植被恢复对流域水资源影响、水土保持工程的适当规模等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科学问题。并基于生态学理论,提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思路。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柏山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提出,黄河水沙关系十分复杂,流域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耦合交织、互为影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建议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统领的流域高质量发展格局、研究制定黄河生态环境法规与生态补偿政策、推行生态与水功能维护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创新流域生态环境监督和协同保护制度、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提升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一河研究员作了题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与关键带分析”的专题报告。他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关键带的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符合黄土高原地区实际情况的关键带分类体系,并指出开展关键带分类研究能够为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可为观测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加强关键带近、远程耦合研究的宏观参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副主任饶胜正高工作了题为“关于黄河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考”的专题报告。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地位、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主要生态问题,并从实施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修复、严格重要生态空间管控、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强化生态用水保障、加强自然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的相关建议。
郑州大学左其亭教授作了题为“黄河国家战略的基础科技问题与讨论”的专题报告。对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于黄河国家战略的认识就行了详细阐述,对黄河流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了总体判断,并从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跨行业多单位科技团队、加强高层次深入研讨、谋划重大研究项目、从国家/国际层面制定科学研究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未来黄河流域科技发展的建议。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遥感部主任侯鹏正高工作了题为“黄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遥感监测评估”的专题报告。他对黄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的多年遥感监测结果进行了全面介绍,详细分析了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生态空间、水体、植被覆盖等变化趋势,讨论了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成效,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特征以及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定位,指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原因。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马乐宽研究员作了题为“黄河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思路”的专题报告。对黄河流域“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水污染防治进展与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建议进一步明确水生态环境保护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定位,建立三水统筹的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细化“十四五”国控断面设置,在流域分区管理体系中融合水功能区和控制单元,按照三水统筹理念系统设计规划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蔡明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节水节能环保型城镇双供双排系统”的专题报告。他指出,传统供排水模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提出了“双供双排”新型供排水系统,介绍了“双供双排”新型供排水系统的建设推广模式和典型设计,分析了该系统的社会效益、节水效益、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建议从实施顶层规划、修编供排水规范、开展典型试点等方面强化研究,推进城镇“双供双排”系统建设。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研究员作了题为“推进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政策机制”的专题报告。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现状、挑战与需求,并从黄河流域的相关立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市场经济政策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治理协调机制、综合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长效机制的建议。
王金南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认为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战略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涉及空间管控、水沙平衡、防洪调蓄、生态治理、水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很有深度、质量很高。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存在较大差别,发展与保护问题更加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涉水问题备受关注,政策机制亟待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谋划,各项研究工作要面向国家决策支撑服务的需求。各相关研究单位要加强合作,建立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共同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