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研究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29日
环境规划院成功举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
“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运用”分会场
2025年7月19至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主题为“引领绿色科技创新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许其功院长出席大会并主持特邀主旨报告。本届年会设置了76个分会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运用”分会场由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主办,于7月18日下午召开。环境经济学分会主任委员董战峰研究员担任会场主席,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宋马林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教授担任会场召集人,由董战峰研究员和宋马林教授主持。会议围绕绿色金融、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生态保护补偿、环境保护税等议题,进行了11个专题报告交流。

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宋马林教授从绿色低碳指数测度框架及方法、区域测度结果、行业测度结果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安徽省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从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等角度分析提出了安徽省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度、法规、金融、公众参与等维度的政策建议。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教授介绍了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背景与现状,以长三角“40+1”城市群为样本对象,分析了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区域协作度和目标达标度,提出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政策协同、环境权益交易、转型金融、人才保障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孔凡斌教授介绍了绿色金融发展助力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背景与现状,以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为样本对象,厘清了绿色金融对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作用,探明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机制,以期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群伟教授以中国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空气治理行动“大气十条”为背景,提出政策同时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优势群体拥有更大的就业区位选择权等观点,认为需制定精细化且灵活的环境规制政策,减少就业冲击,配套职业培训与再就业支持,以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实现环保与就业的稳定协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任艳红正高级工程师分析了国际碳壁垒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总结了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进展与成效,以浙江省碳足迹研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浙江省碳足迹“通则+基础+行业+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了浙江省纺织行业碳足迹基础数据库,提出了浙江省本土化碳足迹数据库建设计划。
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田淑英教授分析了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的历史演进与提档升级,总结了生态补偿实践成效的生态红利、制度红利、经济红利“三重红利”,分析了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新要求与现实差距,在生态筑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打造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新安江方案。
江西农业大学廖文梅教授介绍了碳汇补偿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以江西省99个县(市、区)为对象,剖析了森林碳汇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从公平性、可行性等方面分析了非林业大县补偿合理性,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支持林业大县绿色转型、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浙江农林大学徐彩瑶副教授介绍了农业面源污染与碳排放耦合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刻画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碳排放及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为推进农业减污降碳与绿色发展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田雪助理研究员提出了环境保护税政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分析了环境保护税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机制与实施效应,并提出了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建议。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政策所胡涛工程师分析了“蓝色循环”模式的循环机制与问题短板,总结了宁波“海洋伙伴”模式、温州“蓝海驿站”模式等沿海地市创新实践特征,提出了建立部门多元协作机制、完善多元共治制度政策、推进海洋再生产业链多元融合、打造“蓝色循环”2.0版本等建议。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文一惠高级工程师以长三角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千岛湖所在地淳安县为案例区,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其保护与发展水平,基于淳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和生态、经济和社会基础条件,提出了淳安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本次会议聚焦环境经济政策创新与实践,为充分发挥环境经济政策在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作用,来自高校院所的学者们深入交流探讨了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环境规划院、环境经济学分会将继续围绕环境经济政策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战略要求,推动学术创新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助力我国美丽中国建设。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