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27日
我院成功举办中国环境模型技术研讨会
2021年9月24日,中国环境模型技术研讨会在重庆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纪念我院成立20周年的主要学术活动之一。会议以“环境模型最新技术前沿与应用”为主题,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主办,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具体承办。我院副总工程师、重点实验室主任蒋洪强研究员、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曾维华教授、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教授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共16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


蒋洪强副总工、张勇院长、曾维华教授、何强院长致辞
研讨会主旨报告
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由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宋福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曾维华教授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蒋洪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曾维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永、大连理工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光飞、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曲申、北京英特利为-锐思计算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邹锐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蒋洪强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环境模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他首先剖析了环境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分别从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管理政策等要素或领域分享了相关模型技术发展评价结果、面临挑战和发展前沿,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在环境模型研究中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为决策支撑取得的成效。最后,蒋洪强研究员从加强中国环境模型组织管理,成立中国环境模型技术应用推广联盟,定期召开中国环境模型技术论坛,建立中国环境模型法规化认证制度与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国环境模型技术发展报告(白皮书),搭建环境模型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等角度提出了推动我国环境管理精准化、科学法、法制化水平的若干展望与建议。

曾维华教授从职住平衡的视角出发,以北京市为案例介绍了城市交通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的智能仿真模拟,他分析了北京市职住关系及交通拥堵现状,并构建了北京市交通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智能仿真模型,基于ABM+SD模型实现了北京市交通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多情景调控方案模拟,给出了各经济政策的定价和优选方案组合,为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刘永教授围绕流域水环境系统模拟的进展与挑战作了发言,他分别从流域尺度的系统模型、局地尺度的精细模拟和过程尺度的机理剖析三个层次系统介绍了 “智能流域管理-技术优化集成-机理过程揭示”研究体系,随后刘永教授从模型需求与研究应用、水质提升风险与挑战、数据融合与模型整合三个视角介绍了水环境系统模拟的最新进展,最后他总结了各类模型在响应预测预警、优化调控设计、评估与协同增效应用中的贡献,提出了在多源数据融合、多手段模型耦合上的研究展望。

杨光飞教授介绍了数据驱动的环境管理智能建模过程,提出了包括模型搜索、模型选择和模型改进在内的各类方法以及流程框架,并围绕数据驱动的碳排放模型、数据驱动的碳排放演化模型、基于断点符号回归的碳排放聚类模型分享了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和发现,最后,他和大家分享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建模在学术应用以及智能分配上的若干思考,为环境管理决策支撑开拓了新的思路。

曲申教授结合后疫情重建阶段的碳排放趋势模拟,介绍了自主开发的基于主体与网络的环境经济系统模型(CLUES),分享了模型的设计原则、时空精度以及创新点,并结合当前双循环背景模拟环境系统与中国及世界经济系统的耦合,定量分析了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碳排放趋势以及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助力中国经济系统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邹锐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智能流域管理理论中的三角双环架构与技术体系,并重点介绍了三角架构(因果分析、优化设计、动态仿真)与双环架构(定量定量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在智能流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内在关联与实证特征,随后他分享了IWIND模型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效和智慧洱海决策支撑体系的演化,为参会人员分享了高效精准流域治理的一些心得体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大气环境模拟模型、水环境模拟模型两个平行分会场,研讨交流在大气环境领域、水环境领域中一系列模型理论基础研究、技术方法探索以及实践应用案例。
分会场—大气环境模拟模型
大气环境模拟模型分会场由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振亮教授级高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许艳玲副研究员主持。环境规划院许艳玲、重庆大学段林丰、西安科技大学马绪瀛、环境规划院张静、重庆环科院李振亮、环境规划院李勃、北京尚云环境有限公司赵乐、环境规划院周佳共8位专家,分别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LEAP模型的成渝地区减污降碳情景研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土地利用回归模型的学生步行上学途中NO2污染暴露剂量的建模、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模型及应用、成渝地区典型城市O3对前体物敏感性及来源解析研究、探索机器学习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基于EDMS与AEDT模型进行机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比研究、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及综合评估研究等作了专题报告。

水环境模拟模型分会场由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卢培利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赵琰鑫副研究员主持。环境规划院赵琰鑫、北京师范大学陈磊、北京立博威拓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李翔宇、湘潭大学李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周刚、环境规划院吴文俊、昆明市环科院严长安、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余游共8位专家,分别围绕水环境模拟模拟及其在流域精准化治理中的应用、面源污染全过程核算模型研发及优化防控、AquaSys(集水区-河道耦合水质模型)在白洋淀流域水质预报中的应用、基于WASP模型的渌水河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研究、水质目标管理模型决策云计算研究、流域水污染物传输特征模拟与协同治理问题研究、基于统计-机理模型的流域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及应用、大数据助力水环境监管治理等作了专题报告。

最后,蒋洪强副总工程师代表研讨会主办单位进行会议总结,感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会议承办单位,他指出环境模型技术在新形势下,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举办相关模型技术学术研讨会,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与产业对接和交流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环境模型技术的发展,提升环境模型技术决策支撑水平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