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20年03月09日
建立中国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第二期)
项目启动会召开
 
  为建立健全中国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CBA)制度,提高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率,在能源基金会和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2020年3月5日, “建立中国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第二期)——以汾渭平原蓝天计划跟踪评估为例”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采用视频会议)。会议由能源基金会刘欣主任和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主持。我院王金南院长、能源基金会邹骥总裁总结发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知名专家以及生态环境部大气司、能源基金会代表和项目技术骨干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我院副总工、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蒋洪强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就实施方案做了汇报。与会专家与管理部门代表共同认为开展汾渭平原环境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十分重要必要,对提高汾渭平原大气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代表针对项目目标、重点任务以及难点问题、决策管理应用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结合大气“十四五”规划等政策进程,尽快研究产出成果,适当考虑扩大应用场景。二是在环境政策费用效益分析框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不仅关注近期项目,更要考虑长期安排,多维度拓展环境政策费效分析研究内容和决策支持。三是加快推进建立环境政策费效分析制度,推进环境政策经济分析合作平台的建设,关注项目成果的传播,系统地建设利益相关方的应用费效分析能力。四是明确可适用范围,界定费用、效益的边界、考虑费效分析空间溢出效应、政策的滞后影响、不同尺度分析,使得结果不确定性尽可能降低。五是研究应进一步聚焦重点,细化研究内容,如行业减排的费效,室内空气的健康效益,散煤的社会属性等。六是注重科学选择参数和方法,如户均煤耗和户均电耗等参数、贴现率,数据收集应注意部分城市范围、部门的特殊性。七是方法上充分借鉴环境政策费效分析国际研究的经验,还可将中国现阶段与OECD、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阶段类比。八是提高项目的政策针对性,更多地把碳减排的效益纳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环境管制和政策目标倾向的考虑;随着空气质量的阶段性改善,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效益递减,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新动力途径。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