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4年06月21日
环规院员工在《自然-通讯》发文探讨我国大气污染持续改善的有效路径
6月17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以下简称“我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温章博士作为第一作者与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短期应急和长期减排相结合促进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Combined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mission controls improve air quality sustainably in China)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该论文探索了短期应急措施和长期减排政策的权衡关系及协同作用,从量化我国活性氮(Nr)排放和氮沉降之间源汇关系的视角,揭示了在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潜在挑战,指出了长期减排措施的重要性。
过去十余年中,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为保障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而采取的严格应急管控措施也对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大气氮沉降和PM2.5浓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构建包含2011-2020年间近60个监测点、4万多条Nr样本数据,以及奥运会等4个重大活动期间PM2.5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数据集,耦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定量表征了短期应急和长期减排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机制和净效益。
研究发现,重大活动期间(2008年奥运、2014年APEC峰会、2015年阅兵)实施的短期污染应急措施显著地降低了PM2.5及其气态前体物(除大气氨外)的浓度;在应急措施解除后,污染物浓度迅速恢复至活动前水平。2012年至2020年,北京PM2.5浓度持续改善,降幅达54%;全国大气氮沉降减少了23%,和Nr排放量的大幅削减显著正相关。大气中氨浓度和氨沉降量升高,表明需要更加重视以农业源为主的氨排放管控。在未来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通过最严格减排情景,预计到2030年和2060年可实现PM2.5-SNA浓度(NO3-、NH4+、SO42-)分别减少44%和76%,氮沉降分别减少33%和5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三个重要权衡关系:一是激励但严厉的短期措施与有效但持久的长期政策之间的权衡;二是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在干湿沉降中的权衡;三是区域间污染与控制之间的权衡。
图1 重大活动期间北京市PM2.5、气态前体物和无机离子浓度
图2 中国大气氮沉降年际变化
图3 2017、2030和2060年我国年均PM2.5-SNA浓度和大气氮沉降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