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管理
与政策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
研究中心
气候投融资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EOD创新中心
水生态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10月21日
城市大气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2021年度会议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2021年年会在京召开
2021年10月18日-19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城市大气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伙伴关系(CAMCAP)、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主办,能源基金会协办的“城市大气综合管理与低碳行动2021年度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2021年年会”在北京市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通过研讨交流,探索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与技术方法,推广典型城市先进经验。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严刚副院长主持,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大气环境司吴险峰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综合司田成川副司长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能源基金会邹骥总裁致辞。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和来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径、城市大气综合管理技术方法、城市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协同管理政策体系和经验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高司长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生态环境部将积极开展“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大力提升全民低碳意识。李高司长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地方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作为,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致辞
吴险峰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也实现了有效的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未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仍任重道远,“十四五”将以降低PM2.5浓度和减少重污染天气为主要目标,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打好柴油货车治理攻坚战为重点工作,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制定实施“十四五”大气污染治理计划。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吴险峰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致辞
田成川副司长在致辞中强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编制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时代背景、战略定位和途径方向。田成川副司长还从加强源头防控、优化过程控制、生态建设扩容增汇、优化空间布局、优化治污技术路线、管理平台协同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政策协同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现途径。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田成川副司长致辞
邹骥总裁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成绩有目共睹,为面向2035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之路提出了新的方向,需要新的认识、新的姿态、新的部署、新的动员。减污降碳的重中之重在城市,期待CAMCAP发挥好平台的服务功能,组织相关智库和不同学科专家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强知识和信息的综合与融合,深入研究和引导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城市切实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能源基金会邹骥总裁致辞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致辞中向各界代表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介绍了近期规划院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框架总体设计、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发布中国CCUS路径研究报告、加强数据基础建设和学术交流等。王金南院士指出,本次会议作为CAMCAP组织的第二次年会,主题更加突出大气管理与碳减排协同融合,并邀请到相关领域的多位院士、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城市的代表共同进行交流,希望接下来与各方一道继续扩大CAMCAP伙伴关系,提升平台影响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致辞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报告题目为“碳减排与大气治污的协同效应”,着重介绍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同根同源性,并指出碳减排和大气治污的根本之道在于源头治理,要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等手段推进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提效,并以提高终端能源电力消费比例、减少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等措施为重点大力推进能源领域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打赢蓝天保卫战。
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以“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为题,从机动车行业发展背景、污染物和碳排放现状、减污降碳控制水平以及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环境综合效益等方面,对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途径作了系统分析与介绍,指出机动车深度减排依然任重道远,燃油车排放控制需要强化全链条监管和氮氧化物深度减排技术应用,同时,电动汽车减污降碳效益显著,交通能源转型是交通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必经之路。
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报告题目为“数字赋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减污降碳协同相关的评估技术模型与数据库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回顾,并以清华大学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平台(CNCAP)为例,介绍了现有模型工具与数据库资源在减污降碳综合评估平台搭建、驱动因素识别、协同效应评估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指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资源对于科学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估、有力支撑决策需求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贺泓院士报告题目为“氮氧化物深度减排:探索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之路”,指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大比例消减氮氧化物有望实现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寻求氮氧化物深度减排路径对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SCR技术已在我国燃煤电厂得到普遍应用,建议未来重点关注移动源和工业炉窑氮氧化物控制,并围绕柴油车碳中和发展路线图进行了展望,指出氮氧化物先进控制技术应用和双碳目标倒逼发展转型是实现柴油车氮氧化物深度减排的可行手段。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作主旨报告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报告题目为“协同减污降碳,建设美丽中国”,从目标协同、空间协同、对象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平台协同六个维度解析了减污降碳协同控制路线方面的研究思路,希望在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层面为地方提供方向指引和参考,并指出在六个协同维度中平台协同是关键,需要加强环保、发改等相关部门管理体系和平台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作主旨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报告题目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指出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PM2.5达标任务艰巨、秋冬季二次组分占比高和臭氧污染问题凸显的严峻挑战。柴院长结合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的时空差异性、统计相关性和同根同源性,从目标协同、时间协同、空间协同、减排协同、措施协同和监管协同六个方面提出了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建议,并强调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策略需在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基础上进行选择。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10月18日下午和10月19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22名专家分别围绕大气污染控制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低碳技术与管理政策、城市减污降碳管理经验和案例等主题进行发言。
在“大气污染控制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主题下,华南理工大学叶代启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雷宇研究员、北京大学陆克定教授以及清华大学邢佳教授先后从双碳战略下的VOCs排放与控制、大气成分近实时反演数据集开发应用、城市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路径、臭氧污染防治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以及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科学决策系统等方面作主题报告,通过对气候协同驱动下的大气污染控制路径、关键技术、分析工具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展望,为城市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推进大气环境综合管理提供策略和工具参考。
“大气污染控制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主题报告
在“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主题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李新创研究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邵朱强研究员、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何捷研究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永亮研究员、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吴立新研究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张剑高级工程师以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徐洪磊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伟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煤化工、电力等行业以及交通、建筑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成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柴麒敏研究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熊华文研究员分别就“两高”行业控制和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作主题报告,为相关行业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探索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途径建议和方法借鉴。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主题报告
在“低碳技术与管理政策”主题下,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樊轶侠研究员、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以及国家节能中心康艳兵研究员先后就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经济转型与政策创新、政府碳减排融资政策、碳中和下的环境协同治理以及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对策作主题报告,从技术选择、协同理论、政策工具等角度,对“双碳”战略背景下如何以技术进步、手段升级、制度融合和政策创新有效驱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低碳技术与管理政策”主题报告
在“城市减污降碳管理经验和案例”主题下,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谭钦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成都市近年来空气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未来协同控制路径和相关重点工作的思考;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刘佳高级经济师分享了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初步考虑以及在相关评估方法体系方面开展的技术探索;青岛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李印菊高级工程师重点介绍了青岛市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在探索推进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下一步计划。
“城市减污降碳管理经验和案例”主题报告
最后,严刚副院长以“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与方法”为题作报告,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和必要性进行了解读,并从特征分析、目标确定、对象识别、措施优选以及政策机制五个方面系统讲解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编制的思路建议和技术方法。报告指出,各城市在谋划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推进、突出源头防控、优化治理路径、统筹政策机制,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工作科学、高效落地实施,切实实现协同增效。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严刚副院长作报告
在本次大会上,CAMCAP正式发布了微信公众号,以加强共享相关信息,促进平台成员交流。下一步,CAMCAP将在伙伴关系委员会领导下,继续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多渠道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知识信息交流与互动,深入推进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服务支撑新形势下的城市大气环境综合管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建设美丽中国、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CAMCAP微信公众号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