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规院概况
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人事处)
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处
计划财务处
战略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政策
与管理研究所
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所
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
生态保护修复
规划研究所
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
形势分析与规划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风险损害
鉴定评估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规划与政策
模拟技术中心
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
土壤保护与景观设计中心
碳达峰碳中和
研究中心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重金属污染防治
研究中心
农村环境保护中心
空气质量模拟与系统分析中心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黄河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
排放交易与减排研究中心
新污染物与环境健康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区划中心
EOD创新中心
环境保护税研究中心
环境保护投资绩效管理中心
生态环境与经济
核算中心
生物多样性与
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无废社会创新中心
企业绿色治理
研究中心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22日
环境规划院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2021年9月22日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宣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一周年纪念日。在昨天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这一目标,更进一步指出中国将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2021年7月20日,我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简称碳中和中心),开展“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研究,建立有特色的技术方法体系,形成能够全面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模型工具、技术方法、权威数据和品牌产品,为“双碳”目标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我院任命雷宇研究员为中心主任,蔡博峰研究员为中心执行主任。
碳中和中心是在我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简称气候中心)基础上组建的,气候中心的工作基础为碳中和中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院气候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化、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中心研究人员先后参加IPCC《2013 年京都议定书的补充方法和良好做法指南》和IPCC《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 修订版》撰写工作;(2)建立中国2005-2020年高空间分辨率(1km)排放网格数据库(CHRED),实现每年动态更新;(3)建立中国城市长时间序列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05-2020年);(4)发布中国城市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协同评估年度报告;(5)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6)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碳情速报技术体系,实现分月、分省、分部门的二氧化碳快速核算和评估;(7)建立环境规划院版中国2020-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路径模型(CAEP-CP 1.2),现实全国、分省、分部门的排放达峰与路径分析和情景模拟。
碳中和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和针对国家和地方气候变化的支撑服务:(1)开展基于重点行业/领域国家碳达峰路径研究。建立了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领域碳达峰方案与路径,系统研判我国碳达峰时间、峰值及2021-2035年碳排放变化趋势,提出行业管控的重点任务、关键措施、重大技术和配套政策;(2)完成并发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评估了中国2020-2060 CCUS的发展路径和技术成本;(3)开展了结合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开展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及政策综合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碳排放达峰研究、福建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研究、山西省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研究、江西省碳达峰与碳中和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南平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福州市碳达峰研究等项目。
我院碳中和中心将秉持求实、创新、开放的态度,扎实做好基础数据研究,深度研发符合国际规范和中国特色的排放路径模型和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各方的多层次合作,为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环境规划院应有的贡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