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9年02月26日

生态系统观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来源:《环境保护》 2019年第2

王夏晖 王 波 何 军

    

前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一些地区对乡村振兴认识仍不到位,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缺乏系统性方案,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本理念为指导,找准定位、明确思路、系统推进,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本文在阐明乡村生态系统特点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目标、原则和任务,按照“点、线、面”系统推进的思路提出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从“村容整洁”提升为“生态宜居”,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发展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哲理观。近期,国家围绕乡村振兴,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从各地实践来看,一些地区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的内涵实质认识仍不到位,对如何做好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缺乏深入理解,对乡村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如何转化经济优势、绿色动能的思路尚不明晰,亟待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统筹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乡村生态系统特点

开放性。乡村是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区域,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一般由村庄居住点、道路、河流、农田、养殖场、果园、林地等多类型景观构成。不同尺度的乡村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是长期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综合表征。人、水流、空气、生物、污染物等物质和能量在不同乡村组分间流动,生态过程十分复杂。同时,由于物质和能量流动,乡村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会产生联系、物质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乡村生态系统的显著开放性特征。

整体性。乡村生态系统涵盖水、大气、土壤、生物等各类生态要素,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充分阐述了乡村地区各生态要素在“生命共同体”中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条。

价值性。乡村生态系统具有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供给、污染净化、气候调节、文化美学等多重服务价值,乡村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既具有提供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价值,还具有丰富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核心要义就是要树立自然价值理念,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导向也是要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价值提升。


明确战略目标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随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应明显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乡村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全面提升,建成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具体实现三个方面目标:

一是生态宜居。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乡村生态系统实现格局优化、功能提升、系统稳定。一方面,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天蓝、地绿、水清,百姓生活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中;另一方面,乡村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

二是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乡村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三是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各地存在误区

在各地调研和实践中,仍发现不少对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将“生态振兴”等同于村庄绿化。认为只要村庄公共空间和农户庭院绿化好、景观打造好,就实现了“生态振兴”,对“生态”一词的理解过于局限。二是将“生态振兴”等同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认为只要把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少用化肥农药,就实现了“生态振兴”。三是认为“生态振兴”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农牧民脱贫攻坚、农牧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等工作脱节。经实践证明,脱离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就“生态”谈生态、就“美丽”谈美丽、就“振兴”谈振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遵循原则与实施任务

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做法,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实施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识别乡村生态破坏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以乡村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以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定位为划分依据,分区、分片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统筹考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地乡村突出问题,科学谋划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取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技术模式,避免治理设施建设“建而不用”“晒太阳”、“伪生态,真破坏”等问题。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统筹脱贫攻坚、污染治理、生态产业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围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应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优先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策建议

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按照“点、线、面”协同推进思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在顶层设计上,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和部署,以县为基本单元,编制和发布《县域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实施规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创新举措等。注重创新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形成整体推进、齐抓共管合力。

在产业带动上,注重与脱贫攻坚、产业转型等有机衔接,农户通过参与乡村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增加转移性收入。根据地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森林草原旅游等产业,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

在组织实施上,一是“抓点”,在村庄尺度上,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部署,着力解决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村庄和庭院景观绿化,提升村庄美丽宜居建设水平;二是“带线”,在村庄之外、小流域尺度上,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村庄-农田为斑块、道路-河渠-林网为廊道、小流域为基质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三是“促面”,在区域尺度上,注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整体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