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8年10月26日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储成君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8年10月26日)

 

 

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20181~9月数据分析表明,1~9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基础不断巩固。但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之结构调整不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气象条件不确定等因素综合影响,进一步稳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面临一定压力。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从空气质量看,1~9月,环境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1.0%,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9.8%;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同比下降5.6%。从水环境质量看,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向好,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2.4%,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3%,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继续下降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1~9月,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保持在中高速增长阶段。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为53.1%,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服务业主导特征日趋稳固。从增长动力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0%,同比上升14.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8.8%8.6%,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创新驱动不断增强。从投资结构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9%,环保、民生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从能源结构看,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煤炭消费所占比重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

环境经济协同共进态势不断巩固,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仍面临诸多挑战

1~9月,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维护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逐步显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和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性政策叠加,给行业带来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生态环境领域依法依规加大督察执法力度,推动淘汰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促进合规企业生产负荷不断提升。1~9月,全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6.6%16个主要行业全部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其中6个行业恢复到产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状态,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国内消费投资下行,需求侧存在进一步收缩风险,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有可能再一次凸显,需持续发挥环境督察执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

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长期以来,一大批企业环境治理不到位,靠污染环境换取企业利润,扭曲了市场环境,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劣币驱除良币”现象比较普遍。环境督察执法按照差别化管理要求,对违法排污严重的企业依法关停,对治污设施不规范的企业整治提升,对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进区入园,既清除行业发展的搅局者,又推动企业深度治理实现转型升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增加。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高耗能行业分别增长80.6%46.1%25.0%,山西、河北、天津等治理任务重的省份分别增长54.5%27.1%25.8%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1~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0.1%35.6%,均高于一般公共预算增速,带动地方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领域。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33.7%,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8.3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业投资增长52.8%。据测算,环保产业预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7%,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缓、稳中存忧,下行压力加大,一些结构性、瓶颈性、体制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是治污动力存在减弱风险。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弱化,将经济下行压力简单归结于环境监管的模糊观点有所抬头,放松监管的风险有所增加。同时,受债务清理、银行“惜贷”、规范PPP发展等举措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有所减退。二是结构调整进展偏慢。1~9月,经济结构优化趋缓,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回落3.02.51.6个百分点。能源总量控制偏弱,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4%,原煤产量同比增长5.1%,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11.8%,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8.1%。运输结构调整空间较大,全国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为8.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亟须加快“公转铁”步伐。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凸显。中西部和北方的部分地区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传统产业比重大,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双重压力。

此外,气象条件有可能对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结果显示,今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同比偏差。10月份以来,京津冀部分区域已出现2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秋冬季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

经多年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形成了新格局,我国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也都在朝着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向转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在延续。当前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局面,更需保持战略定力,理性应对分析,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以竞争中性原则,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开放、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共同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做大做强,降低土地、融资、能源等基础性成本,保护知识产权,激发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创新精神。

二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硬约束,促进提高新增产能质量,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环境监管对“散乱污”企业、落后产能的甄别和治理,继续对违法排污严重企业、治污设施不规范企业、具有成长潜力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分步实施。按照达标排放要求,对产能利用水平较高的行业侧重治理提升,对产能利用水平较低的行业侧重关停并转,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三是出台实施一批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加快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完善绿色债券标准管理体系。分类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优先提高绿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退税比例。研究制定“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关停并转。落实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大“煤改电”“煤改气”支持政策。实施绿色运输价格政策,推动铁路货运价格优化调整,减免清洁能源运输车过路费用。

四是把握好工作重点、节奏和力度。既要按照污染防治攻坚战既定部署和安排,扎实有序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又要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施策,进一步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夯实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还要加强环境经济形势等跟踪分析,及时改进优化,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打印本页

Copyright © 2005-202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3323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483